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动态 >>医院新闻 >> 正文

资讯动态

医院新闻

复发难治淋巴瘤干细胞动员,不妨试试长效PEG-rhG-CSF

发布时间:2020-09-23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针对化疗敏感的难治复发性淋巴瘤,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进一步提高远期疗效。近年来,随着CAR-T治疗的快速进展,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又有了新的用武之地。因此,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变得越来越重要。

造血干细胞动员最重要的两个原理,一是增殖,是把干细胞数量扩增得足够多;二是迁移,把干细胞从骨髓中动员到外周血,这样才能通过机器把干细胞采集出来。一般,动员剂最常应用的是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其为指南推荐并广泛应用。此外,一些细胞因子如TPO、EPO对干细胞也有动员作用;还有化疗药物,淋巴瘤患者因为本身还有肿瘤因素存在,化疗既能控制肿瘤,同时还能够增加干细胞动员的效果;还有一部分患者本身经过多次化疗,干细胞可能采集失败,这种患者可以应用CXCR4抑制剂普乐沙福来增加干细胞从骨髓中迁移到外周血。

近年来,长效聚乙二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虽然未被指南列入,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探索越来越多,针对复发难治的淋巴瘤干细胞动员,长效PEG-rhG-CSF或许能够成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动员的“新”选择。


聚乙二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是怎样一回事?它为什么能成为干细胞动员的“新”选择?

首先,相较于传统的G-CSF,PEG-rhG-CSF的优点就在于增加了聚乙二醇化,分子量增大,使得其经肾小球滤过能够延长它的半衰期;第二,PEG-rhG-CSF在聚乙二醇化后以中性粒细胞介导清除为主要代谢途径。我们知道,化疗后往往出现粒缺,当中性粒细胞(ANC)较低时,PEG-G-CSF清除较慢,它会持续发挥作用,使中性粒细胞稳定升高;而当ANC恢复正常时,PEG-G-CSF清除会加快,血药浓度快速下降,避免ANC过度升高,使ANC维持在稳定范围。这样可以减少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骨髓的持续刺激,达到保护骨髓的作用。

因为上述两个特性,长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化疗周期仅需注射一次,半衰期就能够长达47小时,延长作用时间。

国外PEG-rhG-CSF动员的研究


目前,长效PEG-rhG-CSF获批的适应症主要用于预防化疗后的粒缺发热,造血干细胞动员的适应症并没有获批,但是关于长效PEG-rhG-CSF在干细胞动员的研究是比较多的。

国外SIMONA B等的研究发现,传统G-CSF组与长效PEG-rhG-CSF采集时间和干细胞数量上无差异。2015年发表于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的一篇meta分析表明,PEG-rhG-CSF与G-CSF相比,采集物CD34+细胞总数均无显著差别,但在采集时间上,有部分研究认为PEG-rhG-CSF组能缩短采集时间。

我们团队PEG-rhG-CSF动员的研究探索


针对长效PEG-rhG-CSF在干细胞动员中的作用我们团队也进行了初步的研究。2014年7月到2016年10月,纳入了15例应用长效PEG-rhG-CSF动员的难治复发恶性淋巴瘤,对照组为应用常规G-CSF动员的复发难治恶性淋巴瘤患者。应用的化疗方案VP16,分2天应用,或者单用环磷酰胺。化疗结束后48小时实验组注射长效PEG-rhG-CSF;对照组应用G-CSF,每日分两次皮下注射,直至采集结束。比较PEG-rhG-CSF在淋巴瘤患者PBSCM中的效果,并比较两种G-CSF在药物经济学方面的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动员成功率、采集次数、动员的时间都没有显著差异;动员期间血象恢复以及粒缺时间均没有显著差异;干细胞回输后细胞恢复以及粒细胞缺乏时间也均无显著差异。而从花费看,长效PEG-rhG-CSF组的费用明显少于常规G-CSF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而且长效G-CSF组只需要注射1次,显著少于常规G-CSF对照组18次(P=0.000)。

此外,我们团队还探索了G-CSF联合TPO在淋巴瘤患者造血干细胞动员中的应用,纳入两组患者,一组TPO联合G-CSF,另一组单纯应用G-CSF,研究结果提示,应用TPO联合G-CSF组的动员效果优于单用G-CSF组,采集成功率达到100%,而单用G-CSF只有86%能够达到采集标准。

经验分享


淋巴瘤患者PBSCM前应用化疗能减少移植前肿瘤负荷,减少疾病进展风险。化疗联合G-CSF,再加上TPO,造血干细胞动员的成功率会更高。长效PEG-rhG-CSF能降低血浆清除率,延长半衰期,减少注射次数,在复发难治恶性淋巴瘤PBSCM中有较高的一次采集成功率,且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不良反应轻微。因此,长效PEG-rhG-CSF以其独特的药代动力学的特点在复发难治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干细胞动员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作用。